今天是
赣州天气:晴天多云
客家典藏
  • 客家研究
  • 谱碟研究
  • 客家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与交流 > 专题研究 > 客家研究
    客家传统服饰研究综述与思考
    日期:2016-12-06  来源:
    字号:

     

    客家传统服饰研究综述与思考
     
    周建新
    摘要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精神与客家民俗文化,本文以高瞻的学术角度对“客家传统服饰研究”的角度、导向、思维深度展开系统分析,分别从实物研究、文化内涵研究、综合研究三个方面,辅以当前的研究成果,提出兼顾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客家学是当前学术界的一门显学,关于客家人的起源和形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宗族社会、民居建筑等客家历史和社会文化是该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客家传统服饰乘着国内服
    饰专题研究和客家学的兴起,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特别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比较而言,客家传统服饰文化和艺术研究则不太为人们所重视。客家传统服饰研究缘起于“客家热”的不断升温和客家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最早以“客家传统服饰”称谓为主题的直接研究是台湾学者林成子教授1981年撰写的《六堆客家传统衣饰的探讨》,这是第一篇从服装视角出发,讨论六堆客家男装、女装、童装造型与轮廓尺寸的成果,还涉及了客家常服、礼服、发型,以及与闽族服饰的比较,采用了大量田野调查的第一手图片与笔记。1995年大陆学者郭丹与张佑周合著了《客家服饰文化》,这是大陆第一本客家传统服饰研究专著,该书参考《六堆客家传统衣饰的探讨》中的款式图片,从客家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入手,对客家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了研究。这本专著也是学术界较早,且为数不多的探讨了客家传统服饰与中原、畲族服饰及文化关联的文献。此外,近年来与客家传统服饰相关的期刊文章、硕士论文有近百篇,主要涉及品类、纹样、工艺、历史和文化等方面。主要采用说明、概述、介绍、归纳的方法,较少使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这些客家传统服饰的研究文献,本文将从客家传统服饰的实物研究、文化内涵研究和综合研究三方面逐一进行述评。
    一、客家传统服饰的实物研究
    客家传统服饰最有特色的是女性服饰和儿童服饰,典型代表是蓝衫(大襟衫)、大裆裤、冬头帕、凉帽、童帽、绣花鞋等,因此尽管客家传统服饰研究所涉及的研究范围是相当广阔的,但却又相对集中在女性和儿童服饰中的一些典型代表上。范强对客家妇女蓝衫的款式特点作了介绍,与中原服饰进行了文化差异的比较,还探讨了蓝衫风格与客家围屋的关联和蓝衫独特的审美意义。张海华、周建新将客家冬头帕的纹样符号分为祈福、生活用品、动植物、文字四类,并作了详细的考释,试图从中解读客家人的生存意识与状态。熊青珍、周建新对客家凉帽与妇女服饰造型的色彩关联性作了探讨,认为客家凉帽与客家妇女服饰色彩上是协调呼应的,二者是色彩上的“点”对形的关系。王建刚等还着重分析了客家传统服饰及其色彩,认为客家传统服饰色彩较为单一,主要以黑、灰、蓝、白为主,这些朴素的颜色很是符合客家人外柔内刚,勤劳节俭的性格特征。陈东生等对客家儿童服饰作了分门别类的研究,认为儿童常服与大人服饰在款式上没有多大差异,仅是在选用面料上较之更为鲜艳,并指出客家童帽的图案、造型等具有别样的审美性。张海华、肖承光深入田野取得资料,对客家童帽的造型结构、装饰、制作工艺进行了整体的分析论述,并指出了客家童帽文化目前面临着消亡的挑战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机遇。
    服饰包括服装和配饰。目前学界相对集中对客家服装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对客家配饰的研究很少。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仅搜得甘应进、陈东生、刘运娟三人合写的一篇《客家妇女的配饰艺术》。此文重点研究了客家妇女的头饰、帽饰、足饰和首饰,认为客家妇女的配饰多以简朴为美,不尚奢华,把功能作用摆在首位,装饰摆在其次。
    二、客家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研究
    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与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客家传统服饰是中原汉族服饰与南方少数民族服饰融合发展而来的。柴丽芳考察了客家民系的迁移史、迁居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和民风等历史文化背景对客家传统服饰风格的影响,认为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客家传统服饰不可能奢华艳丽,只能形成简朴之风。魏丽对客家传统服饰的整体特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认为客家传统服饰既保持了中原汉族服饰的古风,又融合了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具有融合性;刘运娟、陈东生、甘应进三人也认同此观点。反之,李筱文则从客家传统服饰特点看到了客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性,从反面也认同了魏丽等人的观点。
    客家传统服饰总体特色明显,即款式变化少,色彩较单调,材质就地取材,装饰不多,体现出自然简朴,不尚华丽,实用功能强的风格。李小燕对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刘运娟、陈东生、甘应进则对客家女子服饰的演变作了整体的考述,将客家女子服饰的演变划分为明代中期至清末、清末民初和民初至20世纪中叶三个时期,并将各个时期客家女子服饰的形制及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客家传统服饰是客家文化的有形物质,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客家人历史文化的印迹、深层的集体意识、明显的族群特点、顽强的生存哲学、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钟福民考察了客家绣花鞋垫女红艺术,从中得出客家妇女具有节俭、热爱美、富有觉悟、有责任感、多情、勤劳等品性。吴秀娟详细分析了客家花帽的艺术,认为客家花帽在色彩上追求和谐平衡,在图形上存在象征寓意,并提出了要加强客家花帽的保护、理论研究和艺术创新。熊青珍深入探讨了客家妇女围身裙的艺术美,认为客家妇女围身裙在纹样造型结构上的单纯化,具有朴拙的线条美,在色彩上讲求实用,淡化等级礼制内涵。同时,她还在另一篇文章中阐述了凉帽在实用与线条造型的有机结合、追求线条的形式美感和独特的色彩结构式样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张天涛就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礼制、色彩及纹饰作了考证,认为由于客家人生活环境、条件和远离政治中心等原因,至使服饰上的等级与礼制淡化,色彩上以素面为主,妇女和儿童服饰比较讲究装饰纹饰。郭起华从客家传统服饰的角度探讨了客家文化的特质,认为客家传统服饰体现了客家文化兼融并蓄的态度、务实避虚的作风、质朴无华的作风、勤俭节约的美德和保守恋旧的文化心态。肖承光、刘勇勤认为客家人崇尚蓝色,是源于族群长期漂泊、渴望宁静生活的心理需求及思恋故土的忧伤情怀,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异地环境、祈求子孙繁荣的精神寄托。陈东生等通过分析客家妇女传统服饰的外在特征,得出客家妇女具有纯朴保守、勤劳节俭、坚忍刻苦、外柔内刚、心灵手巧等文化特质。刘运娟等从客家传统服饰的面料、款式、颜色等方面来说明客家人的节俭风俗。陈东生等对客家传统服饰与闽南服饰、畲族服饰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客家传统服饰与畲族服饰有许多类似之处,而与闽南妇女服饰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型和是否缠足上,同时客家传统服饰还展示出其简朴的民族特性。金惠、陈金怡通过客家传统服饰与中原服饰、当地服饰的差异性、延续性和融合性三方面论述了客家传统服饰的边缘审美。
    20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客家传统服饰逐渐退出了客家人衣着的主流,甚至现在除了在客家老一辈人的衣箱底里能找出一些客家传统服饰外,很难发现还有人日常在穿用它。一般都是一旦老人过世,子孙们一把火将其化为灰烬,这种璀璨的古老艺术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它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今天我们学界的义务与责任。在这方面有不少学者正在努力,做着一些抢救性的工作。柴丽芳解析了客家大裆裤的结构,并对其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客家大裆裤款式沿袭古风,简朴大方、宽松舒适,便于劳动;在裁剪上,节省布料,布料利用率高。陈金怡通过论述客家传统服饰之“俭”的四方面表现,得出对现代设计的启示:生态设计的关注,理性设计的提倡,简约设计的推崇,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李艳在《论赣南客家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中也论及了客家传统刺绣艺术,认为客家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应坚持弘扬客家文化、光大客家精神、发展客家经济为主题。
    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是多种文化因子或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结果,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的交融性优为明显。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发现其特色和内涵;另一方面,则要继续吸纳其他文化的元素来保护、传承、创新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熊青珍、周建新通过对陶瓷青花与客家妇女蓝衫服饰的色调分析,阐述了它们在色彩组合、运用方面构成的独特色彩结构式样的色调美。吴秀娟详细介绍了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的艺术特征和陶瓷装饰艺术特征,提出将客家传统服饰中的图案、色彩、文化精神等应用到陶瓷的装饰中去,论述了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与陶瓷装饰交融的创新观点。熊青珍将客家妇女服饰的造型、色彩以青花艺术的形式加以表现,运用陶瓷青花装饰艺术来诠释客家妇女服饰文化。这些方法都是很有创意的,是传承与创新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的绝佳范例,值得倡导。
    三、客家传统服饰的综合研究
    迄今为止,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研究的专著仅有郭丹、张佑周的《客家服饰文化研究》一书。该书开篇介绍了客家人的形成、生活的地理环境和客家民俗风情,然后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客家男性服饰、客家女性服饰、客家儿童服饰及各类配饰。配饰包括客家男性配饰,如钱袋、腰带、烟袋等;客家妇女发式、首饰、头饰等;儿童发式、帽饰等。最后作者详细阐述了蕴藏在客家传统服饰中的文化、艺术及精神内涵。全书从服饰的有形物质介绍到文化内涵的详尽阐述,从总结客家传统服饰的整体特点到分析各种服饰的款式、颜色、纹样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全面性。该书还收集了许多客家传统服饰的珍贵资料,配有不少彩图,插入了众多黑白图片,分类详细,图文并茂。
    对客家传统服饰的综合研究,还有数篇硕士毕业论文。台湾辅仁大学宋佳妍的《台湾客家妇女服饰之研究:1900年至2000年》,专门研究了台湾客家妇女服饰的百年流变。同为台湾辅仁大学的杨舜云的《从传统到创新:台湾客家服饰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过渡与重建》,通过文献分析、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重新检视了客家传统服饰从传统到创新的兴替流变,从而发掘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的特色,并探索客家传统服饰在当代社会过渡重建的策略。天津工业大学陈金怡的《客家服饰研究——论客家服饰的设计意识》,运用艺术设计的理论深入研究和探讨了客家传统服饰的设计意识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蕴,并系统地归纳概括出客家传统服饰具有生态、理性、大众化和形象取义的设计意识。同时,对客家传统服饰与中原服饰、当地居民服饰进行了比较研究,阐述了客家传统服饰的独特性和丰富内涵,并分析了客家传统服饰设计所具有的独特审美特征和探索了客家传统服饰在现代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和创新问题。赣南师范学院钟庆禄的《客家传统服饰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史料梳理,详尽地介绍了各类客家传统服饰,比较客观地展现了客家传统服饰的原始风貌和习俗风情,同时还梳理了客家传统服饰原材料的生产与贸易情况和制作工艺流程,并探讨了客家传统服饰的形制、色彩和纹样特征。
    四、客家传统服饰研究的不足与今后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客家传统服饰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家传统服饰的物质文化研究和艺术审美分析较透,对客家女性服饰和儿童服饰研究成果较多,研究领域仍在不断拓宽;二是研究方法多样化,从开始较单一的历史学或艺术学的方法,发展到运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文字学、文学等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多。
    笔者认为目前客家传统服饰研究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对客家传统服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家服装及其文化内涵上,集中在女性服饰和儿童服饰上,对客家传统服饰的材质、制作工艺技术、民俗风情、创新应用和具有丰富内涵的配饰的研究不够,对富有特色的赣南采茶戏服等的研究还没有纳入到客家传统服饰研究中来;二是综合性研究少,目前的研究大都是个别的实物分析和艺术解构,缺乏深入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足,导致无法完整地将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作整体的考察与研究,所以专著仅有一部,硕士毕业论文仅有数篇,目前还没有博士以客家传统服饰研究作为毕业论文;三是缺乏内部的比较研究和历史地理学方面的考察,赣南、闽西和粤东地理环境殊异,民俗风情也有差别,体现在服饰文化上也存在着内部的差异。
    笔者认为,客家传统服饰研究在以下4个方面值得深入。一是拓展研究内容。除客家日常生活服饰外,客家戏曲舞蹈服饰、客家宗教服饰、不同客家地区服饰的比较研究、客家传统服饰文化地理、中央苏区时期的客家传统服饰等等,都可进一步拓展。二是拓宽研究领域。应科际整合,进行跨学科研究,鼓励践行艺术人类学等交叉新兴学科。三是夯实研究基础。大力搜集和整理客家传统服饰的历史文献记载和实物、图片资料,开展深入的田野调查,全面了解和记录客家传统服饰历史文化和工艺技术的传承。四是加强应用创新,设计具有时代风格的“新客家服饰”,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双赢互动。
     
     
    参考文献:
    参见杨舜云.从传统到创新:台湾客家服饰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过度与重建[D].台湾辅仁大学织品服装研究所 .2008:4页.
    郭丹.张佑周著.客家服饰文化[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
    本课题仅粗略地分类,以实物或文化或综合研究为切入点即分为一类.
    范强.客家妇女蓝衫服饰[J].装饰,2006[07]:117-118.
    张海华、周建新.江西三南客家妇女头饰——冬头帕[J].装饰,2006[10]:38-39.
    熊青珍、周建新.凉帽与客家妇女服饰造型色彩的呼应[J].装饰,2006[03]:105.
    王建刚、刘运娟、甘应进、陈东生.客家服饰与色彩浅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22-27.
    陈东生、刘运娟、甘应进.客家儿童服饰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12]:11-13.
    张海华、肖承光.客家童帽文化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1]:78-81.
    甘应进、陈东生、刘运娟.客家妇女的配饰艺术[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328-332.
    柴丽芳. “客家”民系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其传统服饰风格的影响[J].安徽文学,2008[04]:342.
    魏丽.浅谈客家传统服饰的特点[J].文化学刊,2008[05]:162-165.
    刘运娟、陈东生、甘应进.浅析客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03]:38-41.
    李筱文.从客家服饰看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34-37.
    李小燕.客家传统服饰谈[J].广东史志,2002[03]:63,68.
    刘运娟、陈东生、甘应进,客家女子服饰的演变[J].纺织学报,2008[09]:108-112.
    钟福民,从客家女红艺术看客家女性品格[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4]:90-93.
    吴秀娟,客家花帽艺术语言[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9]:258-260.
    熊青珍,客家妇女“围身裙”的艺术美[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10]:157-158.
    熊青珍,客家妇女头饰——凉帽的艺术特色[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04]:78-79.
    张天涛,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礼制特点和色彩纹样[J].艺术理论,2008[04]:168-169.
    郭起华,从客家服饰看客家文化特质[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01]:41-44.
    肖承光、刘勇勤.客家服饰中的蓝色情结[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3]:99-100.
    刘运娟、甘应进、陈东生.客家衣饰文化中的节俭之风[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03]:55-57.
    陈东生、刘运娟、甘应进.论福建客家服饰的文化特征[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02]:1-5.
    金惠、陈金怡.论客家服饰的边缘审美[J].丝绸,2005[08]:49-51.
    柴丽芳.客家大裆裤的结构与工艺分析[J].广西纺织科技,2009[01]:34-35.
    陈金怡.客家服饰之“俭”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丝绸,2009[03]:19-21.
    李艳.论赣南客家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5]:121-123.
    熊青珍、周建新.从审美角度审视陶瓷青花与客家妇女蓝衫服饰的色调美[J].中国陶瓷,2009[05]:54-55.
    熊青珍.客家妇女服饰色彩与陶瓷青花装饰的结合[J],美术观察,2009[02]:82-83.
    郭丹、张佑周.客家服饰文化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宋佳妍.台湾客家妇女服饰之研究:1900年至上2000年[D].台湾辅仁大学硕士论文,2004.
    杨舜云.从传统到创新:台湾客家服饰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过度与重建[D].台湾辅仁大学织品服装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
    陈金怡.客家服饰研究——论客家服饰的设计意识[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钟庆禄.客家传统服饰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1.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县城杨仙大道(客家文化城) 
    邮编:341100 电话:0797-4431590 4446676 传真:0797-4431590 E_mail:jxgxhakka@126.com
    Copyright ©2014 江西客家博物院-版权所有 赣ICP备17009353号-1 技术支持:赣州红浩网络
    赣公网安备36072102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