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赣州天气:晴天多云
新闻资讯
  • 院内动态
  • 客家快讯
  • 通知公告
  • 客家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客家快讯
    过番创业落地生根的史诗
    日期:2014-09-11  来源:梅州日报
    字号:

      印尼是海外客家人重要聚居地之一。8月30日,首都雅加达的印尼缩影公园里一项盛事在举行,作为海外最大的客家博物馆、东南亚最大的华人博物馆,印尼客家博物馆在这天揭幕开馆。博物馆以详实的史料文献、馆藏文物,展示了华人特别是客家人从唐山“过番”,漂洋过海来到这个千岛之国,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印尼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笔者躬逢其盛,站在色彩斑斓的展板前,品读客家前辈们在南洋群岛艰苦打拼,挖锡矿、采树胶、做生意的历史身影和成功故事,记录下见闻的点点滴滴。

      总统出席,

      凸显客家人的重要地位

      当天的揭幕仪式是由印尼总统苏西洛亲自主持的,苏西洛总统为客家博物馆开馆鸣锣,并在石碑上签名,接受印尼客属联谊总会的委任:永远荣誉主席。

      由于一国元首莅临,揭幕庆典迎来了一批政要的出席,包括印尼国务秘书苏迪·希拉拉西、文教部长穆罕默德·努赫、旅游与创意经济部长冯慧兰,中国驻印尼大使谢锋也出席了庆典,祖籍梅州的雅加达副省长钟万学则派出雅加达文化与旅游局长代表致辞。

      揭幕仪式后,苏西洛总统偕夫人以及与会政要,参观了印尼客家博物馆的三个展厅。据负责博物馆筹建工作的工委会主席李世镰先生介绍,参观过程中,苏西洛总统伉俪对客家围龙屋泥塑模型饶有兴趣,驻足观看良久,并指着旁边展示的客家美食图片笑称,看了觉得肚子有些咕咕叫。

      从华人历史展厅、客家人文展厅到永定客家人文展厅,苏西洛总统足足花了一个小时的参观时间,表示如要详细了解至少需要3个小时。临离开庆典现场时,他还向印尼客属联谊总会询问这次活动的纪念特刊,当得知特刊尚在编印中时,专门叮嘱特刊出炉后一定要送10本给他本人。

      目睹耳闻此景,笔者站在华人历史展厅第二展示厅的旧时华人行业历史照片前,不禁感慨万千:照片中的矿工、肉贩、理发匠、补鞋匠、杂货店主,他们经历了艰难困苦、生死考验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为自己和儿孙在这个千岛之国的创业成就,最终得到印尼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而感到宽慰。

      规制独特,

      展现客家人对文化的重视

      印尼客家博物馆位于缩影公园的华人文化公园内,目前是华人文化公园最雄伟的建筑。

      该园10年前规划了以“万华楼”为主体建筑的华人传统园林造型,但基于各种原因进展缓慢,只建成牌楼、郑和馆以及一些附属设施。2011年,印尼客属联谊总会主席叶联礼先生等人,与负责印华文化公园管理的熊德怡先生达成一致意见,号召全印尼客家人出钱出力在园内建设客家博物馆。

      在印尼,华人或具有华人血统的人士有2000万人,而客家人只有800万人左右。但印尼客家人展现出对慎终追远和崇文重教的巨大热情,克服重重困难,筹集到400亿印尼盾(折算人民币2000万元)的资金,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规划筹建、主体施工和布展工作。

      它的落成开馆,按李世镰乡贤的总结,标志着在印尼缩影公园内有了华人的展馆,作为印尼民族大家庭一个成员,有一个宣扬包括客家文化在内的华人文化空间。

      展厅宏富,

      彰显客家人的博大胸怀

      笔者了解到,印尼客家博物馆的250多名捐助者中,有九成祖籍地是在中国广东梅州,但这个馆的建筑设计、布展内容运用了大客家的视野,心怀弘扬华人文化的心胸。

      博物馆由梅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采用了客家圆土楼的造型。设计院张晓院长介绍,土楼分布在闽粤赣地区,虽然以永定土楼最为知名,其实在梅州的大埔、梅县、蕉岭也有不少,关键是这种形制适合布展、安全封闭以及节能,因而被采纳。

      印尼客家博物馆以“客家”冠名,但介绍华人历史的展厅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部分,华人南下南洋的历史、旧时华人行业老照片、对印尼国家民族有贡献的华人肖像、华人对当地戏剧和美食等的贡献得到详细精致的展现。

      在展厅,笔者看到了围龙屋泥塑、新娘轿等近百件从梅州运来的民俗展品,还有永定客家人兴办药业的用具、当地华人捐献的各类文物,加上从荷兰国家博物馆、印尼国家博物馆复制的珍贵文献和历史照片,总数达万件。漫步在展厅中,仿如走进历史时光隧道,对先辈们在这片蕉风椰雨土地上的神奇创业历程,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笔者了解到,未来该馆扩大服务功能,将定期举行华人成功人士讲座,举办文化沙龙,为华人社团提供活动场地。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县城杨仙大道(客家文化城) 
    邮编:341100 电话:0797-4431590 4446676 传真:0797-4431590 E_mail:jxgxhakka@126.com
    Copyright ©2014 江西客家博物院-版权所有 赣ICP备17009353号-1 技术支持:赣州红浩网络
    赣公网安备36072102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