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赣州天气:晴天多云
客家文化
  • 客家摇篮
  • 客家民俗
  • 姓氏文化
  • 堪舆文化
  • 客家非遗
  • 专题浏览
  • 姓氏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文化 > 姓氏文化
    江西客家博物院精神文明建设专题之 中华姓氏文化—阳姓
    日期:2024-10-04  来源:
    字号:

            阳姓,中华姓氏。第一支阳姓出自姬姓,源于东周,以国名为氏。据《姓考》载,周代有附庸方国、阳国(在今山东省青州市东南),其地与齐国接壤。东周惠王时,阳国被齐国灭掉,齐人迁入其都,原阳国君主的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遂成阳姓。第二支阳姓出自姬姓,源于周景王姬贵封其少子樊于阳邑(今河南省济源县),世称阳樊。后为避周乱奔燕,遂以原封邑命姓。第三支阳姓出自代北莫胡卢氏所改。 另外,阳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瑕后代、春秋晚期鲁国大夫季孙阳虎后代、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后代、以及其他姓氏改姓。其他少数民族也有阳姓。

    得姓始祖

    阳樊。阳姓出自姬姓,在公元前544年后的周景王时,景王姬贵将自己的小儿子樊封在阳邑(今河南省济源东南),世称阳樊。周景王少子的后裔因为躲避内乱来到燕国,并以原来封邑名中的阳字作为家族姓氏,遂成阳姓。阳氏后人多奉阳樊为阳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起源

    源于姬姓

    源于东周时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东周时,周景王姬贵封其少子樊于阳邑(今河南省济源县),世称阳樊。后为避周乱奔燕,遂以原封邑命姓,成为阳姓一支。

    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太傅叫处父,以擅长使用"虚饵之计"闻名天下,并导演了晋国"三易中军"的历史事件。因他被封于阳邑(今山西太谷东阳城),因此称阳处父,时人尊称其为"阳子"。晋襄公姬欢(姬环)执政时期(公元前627~621年在位),一大批晋文公姬重耳时期(公元前636~628年在位)的老臣相继去世,大夫赵盾和狐射姑等都升迁高层,但相互之间为权利时有争执在阳处父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

    出自春秋晚期鲁国大夫季孙阳虎。在执政上卿季平子逝世后,阳虎专权,自己执掌鲁国政事,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后挑起了著名的"阳货之乱"。在季孙阳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阳虎氏、阳货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

    据史籍《姓考》记载,周王朝初期,有一个附庸的小方国,称阳国,故址位于古青州南部(今山东临沂沂水)。由于阳国紧邻强大的春秋霸主齐国,在周惠王十五年(齐桓公姜小白二十六年,公元前660),齐桓公出兵击破阳国,并将自己齐国之人迁入其都,阳国就此灭亡。阳国亡国之后,原阳国王族子孙以及一些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为阳氏之始。

    源于芈姓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瑕,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穆王熊商臣(公元前625~614年在位)有个儿子名叫扬,公子扬的孙子叫公子瑕。在楚平王芈居(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516年在位),公子瑕出任令尹,被封于襄水之阳(今湖北襄阳),号称阳匄。在令尹子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襄阳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

    源于改姓

    出自欧阳氏改姓。

    湖南醴陵瓜畲阳氏源自杨大巽,南宋末以功封醴陵县开国男,卒葬城北姜桥。次子霖,元初避难远遁,改姓阳。 次子霖,元初避难远遁,改姓阳,难平,复迁于瓜畲。传十二世至明季,分为鲤浦、东冲、瓜畲三派。

    少数民族

    源于鲜卑族,出自代北鲜卑莫胡卢氏部落。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阳氏。

    迁徙传播

    先秦时期,阳姓开始活动在山西、山东、湖北一带。隋唐时期,阳姓在南方发展较快。宋朝时期,阳姓大约有37000人,排在第二百位以后。主要分布于四川、山西、江西。明朝时期,阳姓大约有63000人,排在第一百八十位以后。江西为阳姓第一大省,约占阳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云南、湖南、广东、四川。

    人口分布

    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表明:当代阳姓的人口大约有49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阳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阳姓主要集中于广西、湖南、四川、重庆,这四省区市大约占阳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江西、贵州、湖北、云南等地,广西为阳姓第一大省,约占阳姓总人口的27%。全国形成了以广西为中心向外散射的阳姓分布区。阳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桂琼湘、粤赣大部、湖北南部、重庆东南、贵州大部,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0%,居住了大约66%的阳姓人群。在广东东部、江西西部、鄂渝川大部、陕甘南部、贵州西部、云南东部,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0.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9%,居住了大约18%的阳姓人群。

    研究考证

    大约2500多年的前,周景王年间,阳国被邻国齐国吞并故国。阳国原是周朝的一个小诸侯国,所在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沂水县的南方。阳国灭亡后,阳国的子孙,为了怀念故国,就以故国为姓而姓了阳。

    另外,关于阳氏的源流,《姓考》一书曾经指出,阳是古国的名称,周惠王时,齐国人过侵略迁入阳国,阳国亡,子孙就以国为姓。而《通志·氏族略》上则说,阳国与齐国邻近,闵二年,齐人入侵,阳国子孙就以国为氏。

    此外,《广韵》上说,周景王封小儿子阳樊于阳,他的后裔为了避周时之乱,迁到燕国,以故国命姓氏,望族出于玉田。也就是说,阳氏子孙的发祥之地就在山东省沂水县的南部。(曾繁兵整理)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县城杨仙大道(客家文化城) 
    邮编:341100 电话:0797-4431590 4446676 传真:0797-4431590 E_mail:jxgxhakka@126.com
    Copyright ©2014 江西客家博物院-版权所有 赣ICP备17009353号-1 技术支持:赣州红浩网络
    赣公网安备36072102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