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姓出自姬姓,春秋时期的晋穆林生,为周武王的第三个儿子叔的第八代孙,晋穆侯的少子成被封为曲沃的首领,其后世子孙甄以此地名为姓,为曲沃氏,后改复姓“曲沃”为单姓“曲”。
姓氏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
出自远古帝王炎帝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在史籍《姓纂》中记载:“大庭氏居曲阜,后有阜氏,曲阜氏。”大庭氏,就是远古炎帝的称号。唐朝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晋朝学者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曲阜“为大庭氏之故国”。孔疏:“炎帝一曰大庭氏。”炎帝即神农氏,先都陈,后徙曲阜。按史籍《左传·昭公十八年》中的记载:“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之库以望之。”注:“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处作库。”库指藏物之处,大庭之库应指炎帝时储藏物品的地方,可以理解为其生存、活动之处,地点在曲阜境内,具体处所有待进一步考证。在炎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曲阜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曲氏、阜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
出自夏王桀的大臣曲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夏王朝末期,夏桀属下有一个大臣叫曲逆,封居于曲逆河一带(今河北保定),因以为名号。商汤灭夏桀之后,曲逆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曲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晋国晋穆侯给其少子成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姬发将第三个儿子叔虞封在唐地,其后代迁晋,称晋侯。姬叔虞的第八代孙,就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晋穆侯姬弗生,晋穆侯又封其少子姬成师为曲沃首领(今山西闻喜)。姬成师,是姬叔虞的第九世孙,晋文侯姬仇之弟。在晋昭侯姬仇执政时期,封其叔姬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当时,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曲沃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来晋国大夫潘父弑杀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为君。但由于晋国臣民同仇敌忾,曲沃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后,曲沃桓叔之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也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位晋国国君(晋哀侯、小晋子侯、晋侯缗),尽并晋国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晋武公代晋后,仍建都于原晋之国都翼邑(今山西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庶支子孙中,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曲沃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曲氏,世代相传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俄国学者史洛克罗夫(史禄国,S.M.Shirokogoroff)在1924以英文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记载:满族寇侯尔氏,亦称寇侯喽氏,满语为Kohor Hala,汉义“弯曲、鞠躬、弯钩”,延伸义“浪子”,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在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分布有四个小分支,人数不多。满族寇侯尔氏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史书记载极其匮乏,在清末民初,寇侯尔氏多冠汉姓为曲氏、侯氏等。
迁徙传播
这要从鞠谭改麴说起。汉哀帝的尚书令鞠谭因为替皇叔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谋反事件”说情,得罪皇帝被免职,六年后,正赶上大司马王莽“迁犯者填西海”,于是率儿子鞠閟被强迁到临羌(湟源)与西平亭(西宁)一带,鞠閟更名为麴閟,是西平麴氏的一世祖,也是现代曲姓的太始祖。麴氏在西平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三国时期已经成为拥有强大的家族武装,富甲一方,一度曾影响西北地区历史的强大的麴氏家族武装集团。东汉末期,不甘寂寞的麴氏首先派遣西平名将麴义兵进中原,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曹魏代汉以后,以麴氏家族为首的西平部众,公开扯起“反对曹魏篡汉”的大旗,旗帜鲜明的反对曹魏政权,麴演、麴光、麴英、麴儒在西平郡(西宁)先后举行四次大规模武装举事,占据郡县、割据一方,均被曹魏镇压,为了防止反叛火种复燃,曹魏当局对参与人等进行残酷的剥离与强迁,史志上记载的大规模强迁就有两次,一次迁往金城(兰州榆中),户数不详,另一次强迁六百户到武威、酒泉一线,这是当代曲姓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迁徙的开始,笔者推断麴允的祖上就是在这次强迁时来到金城。而高昌国王麴嘉的祖籍,随着高昌墓葬发掘中族谱的发现,以及麴嘉第十世孙麴崇裕夫人慕容仪墓葬的发现,也被众多史学家认定为金城榆中(兰州西),麴嘉来源于麴允已经成为史实。之后,到了唐代出现了曲环,宋代出现了曲端,曲姓历史名人遍布全国。
当代山东曲姓众多,很多东北曲姓家传也是来自山东。而在山东还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很多曲姓集聚村庄旁边都伴有鞠姓村落,这种鞠曲共存,相生相长的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这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历史原因吗?一块墓碑的发现使探寻见到了曙光。
公元1956年在黄县冶基村挖掘出一块墓志碑,铭头为“大宋故广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并序”,墓主人名叫鞠俨,是五代后晋国子监广文馆助教。值得注意的是墓志铭头镌刻的郡望是西平郡,这说明墓主人鞠俨的祖上来自西平。鞠俨的祖上竟与麴氏为同一郡望,看来这绝不是单纯的巧合,其中必有端倪,看来只有仔细梳理鞠氏进入东莱的年代答案才能迎刃而解。经查阅《资治通鉴》笔者发现了充分的证据,据记载:公元四世纪初,东莱大地上爆发了刘伯根、王弥叛乱,公元307年,晋怀帝的太傅司马越曾派遣洛阳皇宫南宫门“公车门”的接待官,东莱黄县籍人鞠羡回乡任东莱郡长,主要任务是组织家族武装镇压王弥反叛,这种不带兵马只任虚衔的平叛,虽然客观上反映了西晋王朝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无兵可派的现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鞠羡家族是东莱的地方豪强,依靠家族的势力足以对抗强大的王弥叛军。一般情况下,形成这种强大的家族势力是需要多年经营的,因此推断,鞠羡的祖上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来到东莱定居,具体应判定在哪一时期呢?这得从源头说起。前文说过,西平麴氏的武装反叛遭到了曹魏当局的残酷镇压和强迁,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西平麴氏的众多人户被强行迁往金城,笔者判断正是在这次大规模强迁金城过程中,麴氏的一支转道经过数千里艰辛跋涉直接迁到东莱郡治黄县定居,由此开创了当代曲氏和鞠氏在胶东的历史存在,鞠俨墓志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正在于此。
前文所说的“鞠羡”是《资治通鉴》的记载,而在《登州府志》中却记载为“麴羡”,那么二者是不是同一个人呢,经查阅,两部文献在涉及这两个人名时记述的都是“受司马越派遣回乡平叛”的历史事件,由此认定二者是同一个人。既然是同一个历史人物,姓氏记载为什么会有不同,哪个记载更趋近于真实呢?笔者认为《登州府志》“麴羡”名称记载更符合历史原貌,当代胶东庞大曲氏家族存在的现实就是最好的证明,也就是说西平麴氏在那次著名的历史大迁徙时,迁到东莱的这一支最初并没有直接恢复鞠姓,仍然沿用原来的麴姓,恢复鞠姓的是麴羡之孙前燕东莱太守麴殷后代的某一支,具体时间应当判定在南燕慕容德时期青州刺史鞠仲或者其父辈,复姓的目的无非是出于对当时政权频繁更迭的政治需要和切身利益。此后,生活在宋明帝刘彧至北魏正光年间,曾做过朝廷或地方官员,籍贯为黄县都乡石羊里的鞠璋、鞠彦云祖孙,生活在晚唐到北宋籍贯为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的鞠景沂、鞠真、鞠常、鞠仲谋祖孙,生活在北宋黄县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的鞠俨、鞠明德、鞠传式祖孙皆出其后。这就是胶东乃至全国曲姓普遍多于鞠姓的原因所在,也是胶东乃至由胶东迁徙东北各地的广大曲姓、鞠姓家庭中流传“鞠曲一家”的真正来源。(曾繁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