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赣州天气:晴天多云
客家文化
  • 客家摇篮
  • 客家民俗
  • 姓氏文化
  • 堪舆文化
  • 客家非遗
  • 专题浏览
  • 姓氏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文化 > 姓氏文化
    江西客家博物院精神文明建设专题之 中华姓氏文化—盛姓
    日期:2024-08-11  来源:
    字号:

            盛姓是一个传统汉族姓氏,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属以邑为氏。盛姓源出有三,出自姬姓、出自以祖名为氏、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盛姓总人口约86万,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54%左右,主要分布于湖南浙江安徽江苏等地,这四省盛姓约占中国盛姓人口的52%

    得姓始祖

    盛氏始祖为周朝燕国的召公奭,奭因被封于召(今陕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召公帮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又被封于燕。召公奭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为姓,成为奭姓。因避西汉元帝刘奭讳就改奭氏为盛氏。盛氏后人尊召公奭为盛姓始祖。

    姓氏源流

    源流一 系出姬姓。周初,武王封文王第七子郕叔武于郕(今山东泰安南面华丰一带),建立郕国。公元前408年为齐国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即盛氏。 

    源流二 出自以祖名为氏,以奭姓所改。周代召公姬奭的子孙,有一支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奭氏。其奭姓后人在西汉时避汉元帝刘奭的名讳,改称盛氏(古代盛、奭同音),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盛氏正宗。 

    源流三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清满洲八旗盛佳氏后改盛氏。盛姓中融入其他民族的基因事件发生很晚,直到清朝初期,世代居辽宁的满洲八旗中的盛佳氏族集体改姓汉族盛姓。因此,东北地区的盛姓中有一部分来自满族。

    迁徙分布

    从西周到春秋,盛姓一族繁衍于今山东泰安一带。公元前686年,齐国灭郕,盛氏族人开始散布于山东、河南和四川一带。

    秦汉之际,盛氏族人已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定居,并形成汝南和梁国两大郡望。东汉时期,盛氏活动范围已不仅限于河南、四川地区,当时中国南方的云南地方,也已经有盛氏踪迹。当时和司马相如有过一段趣话的盛览,即云南大理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姓族人一度在汝南、梁国繁衍兴盛。其后由于战乱的波及,盛氏族人被迫南迁至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唐末至五代时期,盛氏族人中有南迁到福建泉州者。

    北宋时期,盛度、盛申甫父子南应天府徙杭州余杭落籍。

    明朝初期,盛氏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到了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山东和北京等地。

    当代盛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东、湖北、安徽、湖南、浙江、江西、四川和云南等地。

    人口统计

     宋朝时期,盛姓不足6万人口,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08%。主要分布于浙江、湖南、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浙江是盛姓的第一大省,约占盛姓人口的29%

    明朝时期,盛姓大约17万人,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18%。当时江苏、浙江、陕西为盛姓比较集中的地区,三省大约占盛姓总人口的79%。其次分布于河南、安徽、湖北、山东等。江苏为盛姓第一大省,大约占盛姓总人口的43%。中国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盛姓分布区。

    当代盛姓的人口大约有86万多,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054%。自宋至今,盛姓人口增加率呈现形的态势。盛姓的第一大省为湖南,约占中国盛姓人口的15%。湖南、浙江、安徽、江苏是盛姓的主要分布区,这四省盛姓约占中国盛姓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上海、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吉林,这六省市盛姓又占约26%。中国基本形成了西起湖南、东达长江三角洲的一大块盛姓聚集区。

    盛姓在浙沪、苏皖大部、江西北段、湖南东北、甘蒙西部、青海北部、黑吉东部,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为0.15%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1%,居住了大约44%的盛姓人群。在福建北部、江西中部、湖南北部和中东部、皖苏北部、湖北大部、陕西东南、黑吉中部、辽宁东部,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在0.1%0.15%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8.8%,居住了大约22%的盛姓人群。 

    研究考证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同姓国也,为齐所灭。穆天子传,盛姬之国也。公羊传,成降于齐师,成者盛也,讳灭同姓,故言盛之,有司徒盛吉,汝南、梁国。” 

    《姓谱》记载:北海太守奭伟,避元帝讳,改姓盛。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东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讳改姓盛 (曾繁兵整理)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县城杨仙大道(客家文化城) 
    邮编:341100 电话:0797-4431590 4446676 传真:0797-4431590 E_mail:jxgxhakka@126.com
    Copyright ©2014 江西客家博物院-版权所有 赣ICP备17009353号-1 技术支持:赣州红浩网络
    赣公网安备36072102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