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赣州天气:晴天多云
客家文化
  • 客家摇篮
  • 客家民俗
  • 姓氏文化
  • 堪舆文化
  • 客家非遗
  • 专题浏览
  • 姓氏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文化 > 姓氏文化
    江西客家博物院精神文明建设专题之 中华姓氏文化—龙姓
    日期:2023-05-18  来源:
    字号:

            龙姓,汉族姓氏古老的姓氏,春秋时有龙子,战国时有魏国大将军龙贾,发祥于河南山东间地。商朝有龙母尊商子龙鼎、子龙壶、子龙爵、子龙斛、子龙觯、商"子龙"铜戈等,周朝有龙伯戟等,清华简系年》有:"乃归厉王于彻,龙伯和立。"春秋早期有樊夫人龙嬴壶樊夫人龙嬴盘(樊国君夫人嬴姓龙氏)

    川渝湘鄂赣、两粤以及黔西北则分布着大量汉族龙氏,此外皖苏鲁冀豫陕甘等地皆有分布。海南岛(由福建迁入),以及海外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分布着龙氏族人。

    主要来源

    龙姓,在宋朝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05%;而在2016年人口统计中人口280万有余,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3%

    龙姓的源流清晰,历代少有赐姓,出自御龙氏或纳言龙,随着先秦史料的不断丰富(商朝甲骨文及先秦金文等),可考的主要是源自黄帝的姬姓,少皞氏或太皞氏的嬴姓,和帝喾子姓

    迁徙分布

    历史上龙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龙姓源出河南、山东,而后搬迁,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以及安徽。

    汉朝时期,据郡望可知,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姓繁衍的三大中心。

    宋朝时期,龙姓大约有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安徽,这三省龙姓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87%,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等省。四川省为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32%。全国形成了西部四川、东部赣皖两大块龙姓人口聚集区。

    宋元之际,受"大时代影响",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和其他汉姓氏族一样,四川和河南地区龙姓人口急剧减少,而主要分布在湖南和江西地区。

    明朝时期,龙姓大约有12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这两省龙姓大约占龙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湖北、广西,这两省的龙姓又集中了14%。江西省的龙姓人口约占龙姓总人口的44%,为龙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赣、湘、鄂、桂龙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龙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龙姓的人口已近28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龙姓人口由12万激增到280万,增长了23倍多,龙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主要是因为明清两朝龙氏的分布中心由北方转移到较为安定的东南各省有关,另明清中期改土归流中有相当一部分湘黔地区的少数民族流用汉姓也有一定影响。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贵州、湖南、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黔东、湘西、渝鄂北部(即湘黔渝鄂交界处的土苗侗彝等民族自治区域),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约10%,基本上是少数民族侗族、苗族、彝族的龙姓人口。另云南也有部分苗族、彝族龙姓人口。

    川渝湘鄂赣、两粤以及黔西北则分布着大量汉族龙氏,此外皖苏鲁冀豫陕甘等地皆有分布。海南岛(由福建迁入),以及海外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分布着龙氏族人。

    研究考证

    源流一

    出自姬姓。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和刘姓同源。另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御龙氏后裔多在晋国为官,魏国大将军龙贾当出此支。

    源流二

    出自子姓,商朝宗室或宗法贵族,封地在今河南辉县。其一,商朝金文中的子龙即子姓龙氏(参见郑姓攸姓)商子龙鼎为其传世礼器。子姓龙氏应是商朝末期的子姓高级贵族(朱凤瀚《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其二,甲骨文卜辞亦有多处记载,如"甲戌卜,王龙以示乎巫。"(《甲骨文合集20365),即封王于龙(商朝君主称帝,如帝辛)。商封之山东,西周改封河南。主要居住在宋国(今河南)龙子与龙叔或即宋人。

    源流三

    出自嬴姓,以国为氏。西周诸侯国之一,伯爵故称龙伯,或为太皞氏后裔的封国,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南(鲁之龙邑)。《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清人何绍基的《东洲草堂文钞》言:"龙伯戟,龙盖古国名。"又言:"泰山博平南且即古国地欤。"据甲骨文发现,龙伯国在商朝早期就已存在,如"贞乎取龙白"(《甲骨文合集6589正》),后被商朝所灭。西周时复国(据西周文物龙伯戟)。据战国清华简,国君龙伯名和者疑即共和行政之共伯和,如"乃归厉王于彻,龙伯和立。"(系年》第一章)。且据春秋早期樊夫人龙嬴墓,龙伯为嬴姓。国灭后,国人以龙为氏。

    源流四

    出自偃姓。春秋时江淮之间有群舒国,皆偃姓。是舒国遗民与其他各偃姓国遗民合建,其中有舒龙国。后舒龙国灭于楚国。舒龙国在汉朝为龙舒县(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

    源流五

    为龏氏所改。商朝有子龏氏族,子龏氏与子龙氏是严格的并列关系,同是商朝贵族,并存在通婚(朱凤瀚《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至西汉时尚有龏遂、龏敞等(见于《汉印文字征)。汉后罕见龏氏,或有改为龙氏者。

    源流六

    源自姬姓,以封邑为氏。春秋鲁国有龙邑(《左传·成公二年》),在今山东泰安西南,鲁大夫或有以邑为氏者。魏国也有龙邑,有大将军龙贾。鲁、魏两国皆姬姓。

    源流七

    为龙丘氏改姓,以山为氏。新莽时有隐士龙丘苌,吴人;蔡邕《琴操》有楚人龙丘高;北魏时有梁国都督龙丘大千。其后无闻,或改龙氏。

    源流八

    出自改姓。古代有勾龙氏,或有改为勾氏、龙氏者。

    源流九

    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源流十

    出自时纳言龙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至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源流十一

    出自虞舜时期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源流十二

    其他少数民族有龙姓,属于历史上改土归流中流改用汉姓(因没有文字,故据谐音采用邻近汉族姓氏为姓,例如恩施在明朝时驻扎的军户中就有龙姓汉族),和百家姓上的龙姓不同宗不同源,只是共用一个汉字而已。少数民族的杨、李、廖、陈、黄、王、张等姓皆是来源于此。在中国苗族(苗姓仡僚、仡芈等,参考苗族姓氏)侗族(侗姓斗龙等)彝族(彝姓纳吉娄一等)满族(满族穆都里氏)、蒙古族(蒙古族揆龙氏)、瑶、水、普米、哈尼等民族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龙姓。苗族侗族龙姓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贵州黔东南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如凤凰县天柱县等。与汉族龙姓不合谱。(曾繁兵整理)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县城杨仙大道(客家文化城) 
    邮编:341100 电话:0797-4431590 4446676 传真:0797-4431590 E_mail:jxgxhakka@126.com
    Copyright ©2014 江西客家博物院-版权所有 赣ICP备17009353号-1 技术支持:赣州红浩网络
    赣公网安备36072102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