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赣州天气:晴天多云
客家文化
  • 客家摇篮
  • 客家民俗
  • 姓氏文化
  • 堪舆文化
  • 客家非遗
  • 专题浏览
  • 姓氏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文化 > 姓氏文化
    江西客家博物院精神文明建设专题之 中华姓氏文化—邱姓
    日期:2023-04-06  来源:
    字号:

            邱姓一般认为是由丘姓避讳而来 ,最早一支丘姓源出姜姓 姜子牙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支孙 /子孙 )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世居扶风 。汉平帝时有扶风人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居吴兴,在南北朝时形成了吴兴丘姓望族,丘姓主体已经由中原和北方移入江南

    历史上丘()姓的重要人物有:南朝梁文学家丘迟;唐朝右武侯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丘行恭,诗人丘为;南宋学者丘富国;元朝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丘处机;明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丘浚,大将丘福;清朝戏曲作家兼画家丘园,作家丘心如,诗人丘逢甲;现代教育家邱椿,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译制片配音演员邱岳峰等

    姓氏源流

    一、出自姜姓: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歧山县西),因以为姜姓。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辅大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子孙从其封姓。其裔吕尚,又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灭商,因殊功封于齐,建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其支庶居于营丘者,以丘为氏。《广韵》引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丘氏,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世居扶风,汉末丘俊持节江淮,属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也。唐《元和姓纂》载:丘,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姓,世居扶风。

    最早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有三:一是《孔子家语》中长事齐君、(前521年卒)后为孝子代称的丘吾子。二是《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有邾大夫丘弱。三是史称左丘明的《左传》、《国语》作者鲁左史丘明。

    《汉书·古今人表》列左丘明为上中仁人,名齐孟子。丘姓一族亦以左丘明为荣,尊其为始祖。宋丘氏名人丘雍参与所编的《广韵·十八··丘》条注引《风俗通义》载:丘,鲁左丘明之后。雁门邵思纂《姓解》云:丘,鲁左丘明之后有丘氏。一云齐太公封于营丘,其后氏焉。齐有丘灵鞠。梁有丘迟、丘巨源,又丘仲孚治为天下第一者。《著姓》云:左丘明盖姓丘而官为左史。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丘迟姓,唐封演记……昔湖州有人发古冢得碑,乃南朝丘迟,其言迟乃左史丘明后……宋章渊《说郛·卷四十四·稿简赘笔·五卷》载:吴兴丘墓一村之人皆姓邱,有大碑列其族党,称太史丘明之后。《山东通史·先秦卷》称:左丘明姓丘,名明。左为其官职的简称。《中华姓氏大词典》邱[]条注:“①系自姜姓,西周时齐太公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春秋时鲁左丘明后。据山东曲阜孔府档案馆珍藏明代民间版本《左传精舍志》载:左子先世系出姜姓,太公封于营邱,嫡子丁公伋立为诸侯,支子印遂以邱为姓。《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姜太公志·生平》载:太公三子为丘穆公。太公封齐,都营丘,命其三子镇守营丘,以封地为氏,而为丘氏,卒谥穆公,故丘穆公为丘(邱)氏之祖。今追尊穆公为丘氏开姓始祖。

    源自曹姓。据《中国姓氏》载: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颛顼后裔祝融氏吴回,吴回之子陆终第五子安,曹姓。西周初,周武王封曹姓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建立邾国,初为鲁国附庸……春秋时邾大夫丘弱之后有丘氏。《中华姓氏大词典》邱[]条注:“④春秋时邾国大夫丘弱之后有丘氏。

    三、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改姓。黄帝少子昌意居鲜卑山,以山族焉。南北朝时,鲜卑族人拓跋氏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权,魏献帝七分国人,以弟豆真折为丘敦氏,封临淮王。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丘敦氏为丘氏,融入汉族,随后发展成河南丘氏望族的一支,以丘和、丘行恭父子最为知名。当时随同入洛的丘林氏(匈奴族)改为丘、林、乔三姓。此外东汉时的乌桓族、十六国时的西秦羌族中都有丘氏。汉魏时毌丘俭之子宗等四人也改为丘姓。

    四、另据文献记载,以地名为氏的丘姓还有很多。如梁丘、陶丘、宛丘、闾丘、葵丘、籍丘、余丘、渠丘、壶丘、曹丘、楚丘、曼丘、咸丘、浮丘、麦丘等。

    迁徙传播

    先秦时期,邱(丘)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地区,后向西进入陕西地区。

    秦汉时,邱(丘)姓南迁到江淮地区,定居于浙江绍兴的一支发展最快,在南北朝时形成了著名的吴兴丘姓望族,邱(丘)姓主体已经由中原和北方移入了江南。

    到唐宋时期,邱(丘)姓在华北、中原、四川等地均有分布,宋朝时邱(丘)姓已经成为江浙、闽中的大姓,广泛分布于南方各地。清初进入台湾,如今成为台湾的著名大姓。清末民国初,南方邱姓首先提出恢复丘姓,这样在当代的中国人中同时存在邱、丘两姓,但多数仍以邱为姓。宋朝时期,邱和丘姓人口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丘姓与邱姓的人数比率为73/1,以丘为主,邱姓几乎集中在江浙地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湖南、江苏、浙江,这四省邱(丘)姓大约占邱(丘)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安徽、江西,这四省的邱(丘)姓又占邱(丘)姓总人口的30%。福建为邱(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邱(丘)姓总人口的17%。全国基本形成了江南多邱(丘)姓、江北少邱(丘)姓的局面。

    明朝时期,邱(丘)姓大约有3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丘姓仍占优势,丘姓与邱姓人数比率为5/1,邱姓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在两湖、华北、四川等地也有邱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邱(丘)姓人口增长超过全国人口增长速度,邱(丘)姓人口净增长率为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江苏,这三省邱(丘)姓大约占邱(丘)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浙江;广东、山东、湖北、陕西,这五省的邱(丘)姓又集中了30%。江西省的邱(丘)姓人口约占邱(丘)姓总人口的27%,为邱(丘)姓第一大省。全国的邱(丘)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赣、闽、浙、苏、粤邱(丘)姓人口聚集区。

    人口统计

    当代邱(丘)姓的人口已近38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丘姓与邱姓之比的值已经变为1/7,邱姓成为主流。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邱(丘)姓人口由33万增到了368万(其中丘姓44万),增长了11倍,邱(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邱(丘)姓人口增长率呈八形的态势。目前在全国邱(丘)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四川,三省大约占邱(丘)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台湾、江西、湖北、湖南,这四省区的邱(丘)姓又集中了26%。广东大约居住了17.7%的邱(丘)姓人群,台湾是邱(丘)姓密度最高的地区,占台湾省人口的1.4%,为台湾第十八位大姓。全国形成了南方粤赣闽台、川鄂湘两块邱(丘)姓聚集地区。在近600年期间,邱(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华南的迁移成为主流。

    在粤琼、赣闽台、广西大部、湘黔南部、湖北东段、安徽南端、浙江南部,邱(丘)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4%,居住了大约54%的邱(丘)姓人群。在广西西南、云南东北、湘黔川渝大部、湖北中部、江西北部、河南南端、安徽中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黑吉东端交界地区,邱(丘)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4%一0.48%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4%,居住了大约23%的邱姓人群。

    研究考证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东汉)应劭曰丘,姓也。

    山东曲阜孔府档案馆珍藏明代民间版本《左传精舍志》:左子先世系出姜姓,太公封于营邱,嫡子丁公伋立为诸侯,支子印遂以邱为姓。

    《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姜太公志·生平》:太公三子为丘穆公。太公封齐,都营丘,命其三子镇守营丘,以封地为氏,而为丘氏,卒谥穆公,故丘穆公为丘(邱)氏之祖。(曾繁兵整理)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县城杨仙大道(客家文化城) 
    邮编:341100 电话:0797-4431590 4446676 传真:0797-4431590 E_mail:jxgxhakka@126.com
    Copyright ©2014 江西客家博物院-版权所有 赣ICP备17009353号-1 技术支持:赣州红浩网络
    赣公网安备36072102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