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姓,中华汉族姓氏之一,西周时期的宋国君主宋戴公为戴姓的姓氏始祖。
代姓,(代(戴)[代,读音作dài),中国姓氏,为多民族姓氏。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799-公元前766年在位)死后谥号曰“宋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氏。后世尊宋戴公为戴姓得姓始祖。
戴姓在大中国区及海外华人中皆有分布,其中华东地区约占所有戴姓人口的六成。
姓氏源流
源于子姓宋国
出自商朝后裔、周朝诸侯国宋国君主宋戴公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微子启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逝世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长子子司空(宋武公)继位,宋戴公的其余诸子以其谥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国执政的 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四族统称戴氏,《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记载「宋戴恶会之」,戴恶应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后裔。
另,宋朝学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书中说:"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所谓“以义改也”,并非指的是两个姓氏在字义上的相通,而是指他们系出一源。
源于子姓戴国
春秋时期诸侯国戴国。《历代州域形式》记载:戴今河南睢州考城县故城(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东北一带),即古戴国,为子姓国。隐十年,郑取戴。(宋)《舆地广记》记载:畿考城县本子姓戴国,春秋宋人蔡人伐戴,是也。秦谓之谷县,楚汉兵起,邑多遇灾,因名甾县。 汉属梁国。后汉属陈留郡,章帝东廵诏改曰考城,取越乃光烈考武王之义也。 后魏曰考阳置北梁郡。北齐并废之以为成安县。 隋开皇十八年复改曰考城属梁郡。唐属曹州。梁开平元年属开封府。宋朝崇宁四年来属。
考古工作者发现在古戴国封地(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东北一带)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叔庆父之妻为姬姓之记载,姬周有同姓不通婚的习俗;《春秋释地韵编》和《中国古今地名大字典》皆称戴国是子姓国;《通志.氏族略》列戴国为周朝姬姓“不得姓之国”;查周所封之五十五个同姓国中也没有戴国。《 路史.国名》列在子姓商族之后;因而戴国更可能是子姓诸侯国。更有一种未证实的说法为戴国首任受封国君戴平公是商王帝乙的侄子,也就是商纣王的堂兄弟,周朝灭商后因臣服周武王而受封为诸侯。
源于姬姓
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卜氏。
⑵.蒙古族岱齐特氏,亦称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
⑶.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改称塔塔喇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谭氏等。
⑷.蒙古族戴卜罗氏,出自陈蒙古八旗的岱簸罗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满语称其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后改汉姓为戴氏,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达尔充阿氏,满语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集达河北岸)、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
⑵.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时期渤海国皇室大氏家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浑郭(今辽宁)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
⑶.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迁徙传播
迁徙
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四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3%左右。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东部商丘地区。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戴姓大约有11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七位。浙江为戴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戴姓总人口的3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占戴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五省。全国以浙江为中心向西、向北散发,形成浙、赣、湘、鄂、苏、豫、鲁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戴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戴姓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福建五省。宋元明期间,戴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于戴姓的主体早已进入江南,在这600年间得到稳定和发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国仍以浙江为中心向三个方向散发,形成了浙、赣、鄂、皖、苏、鲁、闽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戴姓的重心开始向北面的江苏移动。
人口分布
当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7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9%。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戴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苏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重庆、浙江、贵州,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安徽居住了戴姓总人口的12%,为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东部皖苏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的戴姓聚集区域。自明朝至今近600年间,戴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西部的回迁和移民是主流,同时,向东北的移民成为新的流动方向。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皖苏沪浙、湖北大部、赣湘、云贵川渝、粤闽台大部、鲁豫东南、陕西南段、辽宁大部、吉林南段、黑龙江东端和西北角、内蒙古东南和东北角,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4.6%,居住了大约76%的戴姓人群。北起青海湖以东、南到云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的地区,戴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11%一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约23%的戴姓人群。
研究考证
渊源1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的大戴氏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少典氏第十五代、黄帝轩辕氏第四代帝喾高辛氏的次妃有娀氏,生契为尧司徒,封于商,成为商王朝之祖,赐姓子氏。从契到汤共传了十四代,恰好与夏相始终。商经过五百年而强大,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王朝。契,又名阏伯,曾辅佐大禹治水,因有功封于商丘火正,为中国天文历法创始祖,死后葬于商丘,即阏伯台。阏伯又称火神台、火星台、台形如墓,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三里的王坟乡,墓(台)根基长约二百七十米,高三十五米,全为夯土筑成,台上有祭阏伯庙、大殿拜厅、东西禅台门、配房、钟鼓楼等,台下盖有花戏楼,属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135~1138年)所建,明、清两朝均有修缮,现代又修葺一新,每年农历1月7日成太古庙会,四面八方群众前来朝台,热闹非凡。商汤之后,由太甲到太龙,是商王朝巩固和发展时期。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还发生过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后商王朝的统治很稳固。盘庚在位时曾几次迁都,最后定都在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商王朝也叫做殷朝,迁都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商王朝共传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约六百年。
周武王灭了殷商王朝之后,有不少殷商的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大戴氏国的后人本就为殷氏,但为了纪念故国,后来就有改殷氏为戴氏者,再后有简笔写作"代"者。该支代氏出自河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渊源2
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的后裔微子启,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在西周初期,周公旦在平定了"管蔡之乱"后,赐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于商王朝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子启后来建立了宋国。传岛宋国的第十一代君主名子撝,于周宣王姬静(姬靖)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即位,至周平王姬宜臼五年(公元前766年)逝世,后被周宣王赐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自此,中华大地又有了一支代(戴)氏。宋戴公的后裔有戴(代)、宋、武、宣、穆、萧、庄、乐、石、华、皇、皇甫、东乡、桓、向、钟、宗、目夷、目、鱼、墨台、墨、司城、右师、舍、老、朔、祝其、仲、荡、边、锡、司马、司寇、司徒、司、鳞等等一百多个姓氏。
宋戴公逝世后,宋国君位传给子司空,即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年在位),其庶子一支子孙遂以宋戴公的谥号"戴"为氏,世代相传至今,人丁兴旺,史称正宗的河南代氏,后有简笔写作"代"者。子姓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戴公为一世祖。
渊源3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戴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料载,春秋时期有一古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大封宗族子弟和异姓功臣,并追封五帝时名君、名臣之后为诸侯。到了周成王姬诵即位之后,辅佐成王的周公在东征后,又分封了一批诸侯,戴国大约就是周朝初年由周王室子弟受封后建立的。这在史籍《世本》中记载:"戴氏,古戴子国,姬姓之后。"关于古戴国的地望,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述:"戴,故国在陈留"。史籍《春秋》中记载:"戴国,今陈留外黄县东南有戴城。"而史籍《汉书》中记载:"梁国甾县,故戴国。"应劭曰:"章帝改曰考城。"自东汉章帝刘炟改甾县为考城,迄1954年考城、兰封两县合并为兰考,其间经历了长达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虽然北魏、北齐和五代梁时几度易名,时间均极短暂。原考城县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一带。戴国灭亡后,戴国王族子孙以及一些国民为表示对故国的怀念,即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戴氏,后有简笔写作"代"者。该支代氏也是出自河南。
姬姓代氏族人皆尊奉戴于隐公为得姓始祖。
渊源4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卜氏、孙氏等,其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⑵.蒙古族戴卜罗氏,亦称岱簸罗氏,源出蒙古新巴尔虎部,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bolo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⑶.蒙古族岱齐特氏,亦称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⑷.蒙古族塔塔儿氏,亦称塔塔喇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世仇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谭氏等,其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另外,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陈蒙古八旗的一支部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其后人取汉字"戴"为姓氏,称戴氏,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渊源5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达尔充阿氏,满语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黑龙江支流集达河北岸)、黑龙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其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⑵.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于渤海国皇室大氏家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西丰)、浑郭(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艾氏等,其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⑶.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满语为Usun Hala,满汉义"水",源出金国时期称女真温古孙氏(吾古孙氏、乌孙氏),以部为氏,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区、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多为戴氏、孙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查氏等,其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渊源6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鄂温克族涂克冬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kedong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戴氏、涂氏等,其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渊源7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陈蒙古八旗的一支,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戴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戴氏,世代相传至今,今皆有简笔写作"代"者。(曾繁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