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是一个汉字姓氏,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记载:“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和浙江一带。
潘氏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万,占全国人口总数0.48%。朝鲜半岛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姓氏源流
(一)出于姬姓
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被封在毕(今陕西省咸阳北),建立毕国。毕公高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采食于潘,因氏焉。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王符(公元85--163年)著有《潜夫论》。该书的姓氏内容是继《世本》之后现存最早的记载。该书《五德志〔一〕第三十四》说:姬之别封众多,“潘、养……皆姬姓也。”
《广韵》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是在隋代陆法言《切韵》、唐朝孙愐《唐韵》等基础上编修而成。该书《卷一·桓》的“潘”字下注周文王之孙“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
(二)鲜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三)汉化改姓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瑶族、仫佬族、回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
迁徙传播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
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
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
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
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唐末避乱,潘承佑的先辈由荥阳中牟迁于闽粤,遂为著姓。五代初,幽州人祖贵,为刘守光杀之。潘佑之父潘处常脱身南奔到了南唐。
宋代时期,潘美一家由大名迁至开封,接着又分迁移山西、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山东一支不久转湖南。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有族谱记载,福建莆田有一支迁到了韩国,南唐端明殿学士潘佑的后裔有一支迁到了高丽巨济,成为为韩国和朝鲜的潘姓开祖。
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
人口分布
如今,潘氏族人分布广泛,尤以浙江、江苏、安徽、山东、广东、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区为多,这九省潘氏族人约占全国潘氏人口的69%以上。(曾繁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