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赣州天气:晴天多云
客家文化
  • 客家摇篮
  • 客家民俗
  • 姓氏文化
  • 堪舆文化
  • 客家非遗
  • 专题浏览
  • 姓氏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文化 > 姓氏文化
    江西客家博物院精神文明建设专题之 中华姓氏文化—苏姓
    日期:2022-09-15  来源:
    字号:

            苏姓,中国汉族姓氏。起源于周时武王封颛顼高阳氏后裔忿生于苏国,属以地为氏,后人追尊苏忿生为得姓始祖。苏忿生。商末苏国被侵并后,一支苏人迁居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而留在苏岭的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今河南省温县),春秋时(公元前650)苏国灭于狄。苏姓后裔子孙尊称苏忿生为得姓始祖。

    苏姓约有611多万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0.47%。主要分布于河北广东、河南、福建,这四省区苏姓人口占苏姓总人口的40.3%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自己()姓,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颛顼玄孙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长子樊居于昆吾,后发展为强大的部落,史称昆吾氏,为己姓。周武王时,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称为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为史料中明确记载的苏姓第一人。春秋时,苏国被狄(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其国人便以国名为氏,称苏氏。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源流二

    来自外族的改姓。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行汉化,单姓苏氏。汉晋时辽东乌桓、北宋时西夏党项族、金国女真族均有改苏姓者。清朝满洲八旗中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改为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裕固族苏勒都斯氏以及彝族阿苏氏、达斡尔族乌尔克氏,亦改姓苏。

    迁徙分布

    夏朝中期,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今河南省辉县境内),史称有苏氏。苏国历夏商两代,商末苏国灭,族人以苏为氏,苏人四散。一支苏人东迁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一支北上邺西苏城,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在周武王灭商后,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襄国的苏人亭,即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而留在苏岭的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即今河南省温县。

    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国灭于狄。苏姓的一支南迁湖南省梅山一带成为梅山蛮,宋初进一步南迁,与土著混居,一部分成为瑶族的先民,大部分成为湖南、广东、广西的汉族苏姓。

    先秦时苏姓主要活动在河南、河北,战国时苏姓一支迁居湖南、湖北,秦汉之际开始往山东播迁,汉武帝时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今咸阳市西北)侯,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

    汉末群雄割据,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苏轼、苏辙即出生于此。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中原苏姓大举南迁,晋朝时江苏、浙江、安徽和广东等地已有了苏姓的足迹。

    唐朝时苏姓移民四川,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在福建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北宋时苏姓进一步大批西进川滇,南下两广,并越过边疆进入越南、老挝、泰国。

    明清两朝苏姓多次移民台湾,如今苏姓已成为台湾的大姓。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苏姓大约有4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三位。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苏姓总人口的43%,占四川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福建,这两省的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这三省的苏姓又集中了22%。全国已初步形成了西四川、东南福建、北陕豫鲁三块苏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苏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苏姓人口增长为负值,比宋朝净减少了9万。广西为苏姓的第一大省,约占苏姓总人口的1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福建(11%)、山东(11%)、广东(9%),这四省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苏、山西,这六省的苏姓又集中了35%。南方苏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苏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时人丁锐减。宋、元、明600余年,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两大块苏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苏姓的人口606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从宋朝至今1000余年中,苏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河南、福建、山东五省区,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40.3%;其次在河北、四川、台湾、安徽、江苏、湖南,这六省集中了苏姓总人口的24.3%。广东约占苏姓总人口的15%,为苏姓第一大省。形成了南方两广闽台、北方豫鲁冀两块苏姓集中分布区。

    研究考证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苏氏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为重黎,生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其地邺西苏城是也。"

    《元和姓篡》、《世本》:"苏氏,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

    唐《太子太傅苏瑰神道碑》:"其先出自帝高阳,袭胤曰黎,实勤火正。逮昆吾之子,始封于苏,以国受氏,公其后也。"

    宋苏洵《苏氏族谱后录上篇》:"苏氏之先出自高阳······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樊,为昆吾;······昆吾始姓己氏,······至周有忿生,为司寇"

    宋代宰相苏颂三世孙苏玭、五世孙苏汉在《苏氏世谱原序》、《苏氏分流序》称:"建,事武帝,封平陵侯,居长安,葬武功,是为武功人。后分为六派:东汉冀州刺史章之裔,有官于邯郸者,因家焉,故有赵郡之苏。……魏都亭侯则,为襄阳之苏。……前燕冉国公青,为信都武邑之苏。……后魏卫尉少卿备,为长乐武疆之苏。……后魏衡州刺史强,徙河南。……唐刑部、户部尚书珦,自武功徙蓝田。"

    苏舜钦撰《先公墓志铭》称:"文宪公之曾孙传素,广明乱,以其孥逊蜀。生三子,捡、拯、振。孟还相唐,仲以策擢,官至容管经略使。……季留为铜山令,即我先公之高祖也。"

    宋《苏颂墓志》载:"()瑰世家武功,元和中年曾孙奕卒光州刺史,始家固始。"

    《古今姓氏书辨证·六止》有记载:"黄帝子得姓十四人,而青阳、夷鼓同为己姓。青阳,少昊氏也;夏诸侯有苏氏,周诸侯郯子,皆其后。有苏氏女于纣,为之妲己。"

    《苏洵族谱》也记载了苏姓的由来:"苏氏之先,出于高阳……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曾繁兵整理)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县城杨仙大道(客家文化城) 
    邮编:341100 电话:0797-4431590 4446676 传真:0797-4431590 E_mail:jxgxhakka@126.com
    Copyright ©2014 江西客家博物院-版权所有 赣ICP备17009353号-1 技术支持:赣州红浩网络
    赣公网安备36072102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