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赣州天气:晴天多云
客家文化
  • 客家摇篮
  • 客家民俗
  • 姓氏文化
  • 堪舆文化
  • 客家非遗
  • 专题浏览
  • 堪舆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文化 > 堪舆文化
    客家与风水文化的研究方法和策略
    日期:2017-09-26  来源:
    字号:

     

    彭晓东

    【摘  要】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自然环境而与华夏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密不可分。但其学术界停留在汉族性和一般性的研究,尚未突显其个性特点。笔者从体用、辩证法及 策略等方面阐述如何对客家与风水文化进行个性研究,让这对相互依存的地域文化体系具有历史和实现意义。

    【关键词】客家与风水、个性研究、方法与策略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胆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对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进行研究,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历史悠久,个性独特,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华夏文明密不可分。在中华民族八大民系中,与客家文化,风水文化相对应的客家民系以及该民系的客家人最具特色,社会贡献最大,也最具研究价值。纵观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的发展史,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就是一部客家人的悲壮史,更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对于华夏文明的延续,保存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但是,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广东兴宁客家人,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先生开创客家研究先河以来,历经百年之久,客家文化研究并不乐观,学术论文,专著虽然汗牛充栋,但真正体现客家文化个性价值的却不多见,还基本停留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汉族客家史、汉族客家人以及客家文化表象的堆积层面。其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和个性内涵远未突显。综合海内外学者的研究而言造成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应该是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偏差问题。按学术理论研究的一般规律,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是打开该领域研究的金钥匙。那么,如何把握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及其个性内涵呢?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原则 、思维方式与策略是观察事物处理一切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就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研究的方法和策略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肤认识和意见。

    一、理清体用关系,把握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研究的哲学基础

    对自然界及事物的观察认识都要有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要理清和建立一定的体用关系。“体用“最早见诸先秦《周易·系辞上》“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又说“显诸仁义,藏诸用”[②]这就是对“体”、“用”二字蕴含着哲学范畴的含义。“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中国古代哲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有体有用,体用一如的哲学思维模式,古代中国哲学虽然存在或带有“唯心”观点,但是,普通认为,“体”就是根本,第一性的。“用”就是从生,第二性的,是本质与现象或根据与表现的关系。然而,对文化领域尤其文化分支,地域文化的探讨、分析、研究离不开中国古代哲学的体用关系,离不开一种根据与表象的关系。以人类发展、文化形成的规律而言,什么民族具有该民族特质的人,什么人则具有体现该人类社会个性的文化。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保留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基因,该基因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全过程。中国文化的核心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孔孟之道”。其经典著作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概括主体上可为儒、道、法三个字,理论体系非常严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作为从汉民族演进的客家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成的客家文化和风水文化,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理论研究,准确把握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研究的哲学基础相当关键。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体”,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为“用”,建立一种研究的体用关系很有必要,或者是不回避的问题。这样才能正确深入研究其本质属性,才不至于本末倒置,成为无源之水。

    二、调整视角,以个性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客家文化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物质之间的区别是与其本质所决定的,是由该物质的固有属性即特殊性决定的,也这就是物质的个性,所以个性是物质组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探讨、分析、研究客家文化也要贯穿这一原则和规律,从而寻找出客家文化的个性特征,破译出组成客家文化的密码,实现客家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什么要强调或者把客家文化研究提到个性高度,切实转变思维,研究方法和策略来对客家文化进行研究呢?由于客家文化的发展,本质尚未真正被挖掘利用,不为人类、社会所分享。我们进一步分析现有的学术理论和大量著作,对客家文化的研究还处于共性或浅肤层面,还基本上停留在罗香林先生《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这一范畴。罗香林对传位文化的极端负责当时“土”“客”械斗情势;客家民系概念模糊不清的时代背景和情势。撰写《客家研究导论》有力地论证客家人就是汉人,客家民系是汉民族重要的民系,客家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并呼吁社会正视其价值而以这条主线来研究的。他列举大量的姓氏源流《谱牒》和田野调查来让实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罗氏研究的成果可简单归纳五个方面,<>对客家人、客家民系、客家文化的概念、历史、形成原因,社会影响进行了阐述,认为客家人就是汉人,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民系,客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客家文化的形成是由中国重大历史事件,闽粤赣交界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畲民”等土族原住民“混化”等因素所决定的。<>客家先民自西晋永嘉开始进行了五次大规模迁徙,立足赣南、闽西、粤东粤北,确立了客家摇篮(赣州)、客有祖地(汀州)、客家客都(梅州)等客家历史地位。<>客家民系已进入第四个时期。(1)孕育期:西晋永嘉至五代。(2)婴儿期:赵宋至元代。(3)童年期:朱明至清初。(4)少年期:嘉道至民国。<>客家民系是最具革命性和民族节气,对中国人类社会发展及中华传统文化得形成、发展、完善有极大贡献。综合罗香林先生的研究,对客家、客家人、客家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位,确立了客家民系,并论证这个民系“具有共同的利益,独特稳定的语言,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③],具备“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包容宽恕、爱国爱乡”[④]的精神。客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多元而复杂,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是,对于客家人、客家文化的研究,罗香林先生之后不乏其人,笔者粗略统计,知名学者达二十余人,专著达42套以上,学术论文不计其数,字数可达千万字。最具代表的学术论文有:<>客家历史方面,林开钦的《论汉族客家民系》,谭元亨的《客家文化史》、《客家与华夏文明》,谢重光的《客家形成发展史纲》、《客家文化论述》、丘恒兴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等等。<>客家源流方面,谢重光的《客家源流新探》、马重奇的《闽台方言源流与嬗变》、邬观林的《客家古邑探源》、罗勇的《赣南客家姓氏源流研究》、王东的《客家学导论》等等。<>客家民俗方面,丘恒兴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罗勇、龚文瑞的《客家故园》,谢重光的《客家文化论述》,广东梅州市委宣传部牵头编辑的《客家文化研究从书》、《客家与梅州书系》等等。限于篇幅,就不如数列出。这一系列学术理论,专著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认为客家人、客家文化的汉族性研究最广,各客家地区的民俗罗列最宽,客家文化表象堆积最泛。比如,业界比较认可的专著《论汉族客家民系》,作者林开钦在前言开宗明义说“认同汉族客家民系,是客家研究的核心问题,本书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⑤]。所以,就问世的研究而言,是否全面、真实、客观的阐述了客家人、客家文化的本质个性呢。如果持肯定态度,至少四个问题产生疑惑。(1)由于文化的共性和包容性,以客家人就是汉人,客家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我们研究客家文化则毫无意义。(2)除客家方言“”之外,找不到或者难于分辨客家人与客家文化的见证物,客家联系纽带缺乏。(3)各客家居住区在彰显展示方面,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千篇一律,各地一样”,没有个性的重复建设。(4)客家民俗与中国传统习俗或其它民系民俗难于界定,纠缠不清。无法鉴别客家民俗本质属性。造成这一状况显然是真正的客家文化个性尚未挖掘出来,研究的深度,广度还远远不够,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亟待改进。也证明客家文化研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客家人一代一代不懈努力。

    综上所说,应该如何对客家文化进行个性研究呢?笔者认为思维决定成败,主要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分析研究的指导思想,解决什么是客家文化的个性因素问题,就是要找到客家文化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元素。这种元素对于客家文化的产生、发展、环节举足轻重,而且这些元素对客家文化具有缺之不可,无法替代的地位。这就是客家文化的个性。其次,采取何种方法,策略来选定这一系列元素,来达到客家文化的个性目的。这个环节的任务复杂艰巨,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有理性的分析,逻辑推理方面的,更有专业、方法、策略方面的。要有科学严谨的治学和研究态度。再次,根据所选定的课题,把对客家文化起决定性的元素通过科学的方法疏理筛选出来,作为一个个子目进行分析研究,不断的对比、推理、论证,真正把属于客家文化个性的元素、环节挖掘出来,对一些边缘的、无关的,或者共性的东西剔除出去,实行“去虚取实”,“弃伪存真”。应用这一创新的思维方式来确定客家文化的个性特征。那么,如何达到目的呢?限于笔者的专业理论和学术水平,只能提出以下五个方面不成熟的意见,以供参考,臻在抛砖到玉。(1)对西晋永嘉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历程及发生的历史重大事件放到客家人,客家文化视角来分析研究,尤其是系列影响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关键词”进行逐一分析,论证。比如:“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血染厓山”,“厓山之后无中华”,“文天祥勤王抗元”,“明亡之后无华夏”,“太平天国运动”等等,从中分辨出客家文化的个性因素。(2)对现成众多学者的客家问题的学术理论和专著逐一分析、论证。比如:罗香林、林开钦、孙晓芬、谭元亨、谢重光、罗勇、马重奇、王东、邱昌泰、丘恒兴等等知名专著,对这些专著进行系统研究,从中整理出客家文化的个性因素。(3)对历代客家人物的成长经历,思想意识、情感心态、时代背景、民族节气逐一分析研究,比如:司马睿、刘裕、唐僖宗、赵构、陆秀夫、文天祥、洪秀全、丁日昌等等,从中梳理出客家文化的个性因素。(4)对客家居住区的环境、民俗、方言、习俗、求生机能等等逐一分析研究,寻找出真正的客家文化个性因素。(5)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和社会调研,而不是相互引用抄袭,对所选个性课题逐一核实、论证、分析、研究、突显出客家文化的个性因素。只有如此,艰苦卓越的研究工作,才能把客家文化的决定作用的元素研究出来,才能真正发挥客家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人类社会而共享。

    三、确定主题,以共性的观念、方法来分析、研究风水文化

    共性是事物的普遍性问题,属于物质的一般规律,虽然不能全面揭示自然界和事物的本质,但是,对于我们认识、分析、研究问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认识,由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而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时不为时势认可的过程。与客家文化相联系的风水文化就处于这一状况,过早的揭示它的个性,过早地进行解密,不可否认会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斥、打击,甚至无情迫害。就像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意大利物理学伽利略的“物体惯性和运动规律”不被当时主流社会认可受到不公平审判一样,真理毕竟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关于“风水”一词,东晋郭璞《葬经》已有确切的定义,其理论体系基本上具备古代朴素唯物哲学思想。但是,《辞海》在风水条词里解释为“风水,亦称‘堪舆’,中国一种迷信”[⑥]。又如《葬经》气感篇说:“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风水篇又说:“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⑦]。在引经论典的国度里这些观点视为玄学,又如过早揭示风水文化这个性和应验效果,促使中国的风水文化处于尴尬的局面。时至今日,中国大陆还没有一本真正关于风水实践操作的官方出版物,只有与易经边缘的风水阐述,而造成上流社会、主流媒体不敢正视风水文化。当作当今思想理论体系的牺牲品,把风水文化排斥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外。尽管如此,在科学技术、物质文明、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民间风水文化相当盛行,国人奉行风水之术大行其道。昭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既然风水文化有其生存的空间和缘由,我们就要正视它,研究它,揭示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传承。

    对于风水文化的探讨、研究要把握一定策略和尺度,在此基础上从中理清合理、科学、实用的内容,对迷信、玄学或者尚未解密的内容进行辩证分析,主要关键还是要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风水文化的理论体系。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分析三个层次加以分析研究。第一层次为风水文化的本体,主要包含古代朴素哲学思想,《易经》六十四卦理论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对风水的论述等。第二个层次为风水文化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东晋郭璞《葬经》,唐末杨筠松《青囊奥语》、《疑龙经》、《憾龙经》,明代刘伯温《灵城精义》、将大鸿的《天都宝照经》,当代台湾学者陈梦国《中国风水绝学》等。第三层次为风水的操作规范,以解释“阴阳交媾,夫妇正配”原理贯穿于风水这一主线。主要包括《天玉经》、《玉尺经》、《地理五绝》和各风水派别的口传秘笈。仔细分析风水文化这门学术理论,问题的要害就在于第三层次。因为,这部分是风水文化的个性,其赤裸裸地揭示了人体(丁)与水流(财)、龙脉(贵)、时运(势)的相互影响关系。解密了“本骸(尸骨和居室)”与子孙后代“受荫”的相互关系。具体注释了风水(本骸的处理,居住环境的改善)会直接关联人类生命体(后辈)荣枯消长的理论依据。同时,风水文化作为一种“天机”以防乱用而泄密,注入大量难懂费解的隐语、晦语、谶语。造成非博学,高尚人士(不拜师)难于参透解惑。加上历届地师良莠不齐,功力缺陷以及心术不正是风水文化得不到主流社会重视的主要原因。从而把风水文化打上“迷信”的烙印,登不了大雅之堂。那么,如何解决这道难题呢?如何把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风水文化发扬光大呢?就是要深入分析研究风水文化的理论体系。对风水文化进行全面解密,让社会形成共识。不但不会危害社会而能为人类社会所利用,产生价值。但在人们认可之前先避开风水文化的个性因素,找到风水文化与客家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探讨风水文化的本体共性,着重研究透彻风水文化理论体系中第一、第二层次理论,解决“形而上”的问题。着力分析研究风水文化与《易经》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儒、道、法等的关系,与古代科学、古代建筑学、事象伦理、民俗及环境景观学的联系,从而阐述风水文化的本质属性、科学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依据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理论的原则。首先要对风水文化理论体系第一层次进行研究分析,比如就其渊源关系而言,可追溯到周代。据《周礼·春官》记载,上古时期,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⑧]。依考证:《连山易》是夏代易学,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为古代游牧时代草原观察天象的哲理。《归藏易》是殷商的易学,象征万物归藏其中,为古代农耕时代观察农作物生长而形成的哲理。至于《周易》(也称《易经》)典籍已经明僚,其经历伏羲氏,周文王。孔子三个阶段。体系严谨完美。与风水文化一脉相承,许多风水学者多以易学冠名。与风水文化关系则不必细述了。“在古代,《易经》更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⑨]。三易应该是中国文化始祖,也是风水文化之祖。《连山易》、《归藏易》已经失传。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风水理论和风水罗盘上却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清楚明白注记了《连山易》、《归藏易》的卦象,而且在风水原理上与《周易》明确分工,一为分金,一为消砂纳水,一为日家,为我们研究分析《连山》、《归藏》以及风水文化提供了史料和佐证。也许通过风水文化的研究,未来借助出土文物,记载,将失传了的两易告白于天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新篇章。其次,要对风水文化理论体系第二层次进行研究分析。一方面,弄透为什么风水原理总是把相关事物皆处于循环运动之中,把“山、水、人、时”,看成是整个生命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且始终贯穿于风水全过程,这种从产生、运动、发展的原则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启迪我们对风水文化重新认识。另一方面,要研究风水专著,搜集风水秘笈来论证风水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合理性、科学性。比如:《葬经》、《青囊奥语》、《人子须知》、《地理五绝》等等逐一分析研究,揭开风水文化的神秘面纱。再次,要让风水理论不断得到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检验。考察风水文化由宫廷传入民间的历史经历,考察赣南、闽西、粤东粤北等客家居住区自然环境、人文习俗对风水文化发展的完善发展。考察江西赣州兴国三僚。风水文化第一村的形成原因,时代背景及对风水文化传承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考证和辩证分析,还风水文化一个公道,校正改写《辞海》里“迷信”之说,开启风水文化研究新纪元。

    四、明晰相互关系,科学合理利用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价值

    特殊性寓于物质的普遍性之中,客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风水文化就是这朵奇葩中的片片绿叶。如果说客家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水文化则为客家文化里头不可或缺的元素。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承袭于中原汉文化,发展、深化、成就于赣、闽、粤交界客家居住区,传播于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而且为江西客家文化独有的特征。它们相互依赖、互相联系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密不可分的“骨肉”联系,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砥砺前进。

    任何事物包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研究,都具有利用价值。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否则,这种研究就毫无意义。那么,通过对客家文化个性研究和风水文化的共性研究有哪些价值呢?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深化将产生什么影响呢?笔者梳理了五个方面的价值和意义。(1)充分说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复杂而多元。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优秀的民族、智慧的民族。对我国的文化精神财富起到了有力的保护,传承。(2)通过对客家文化个性与风水文化共性的分析研究,可以清楚明白客家人是如何保存汉民族的血脉和民族气节的。如何对我国的文化精神财富起到了有力的保护、传承的。如何把这一精神代代延续的。(3)通过对风水的研究,深刻理解’天人合一”的理念,为推动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提供风水文化支撑。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让生存环境阴阳平衡,合乎“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人间仙境。(4)“先民遗址”是一国主权的基础,台湾、香港、澳门是重要的客家居住区之一,尤其台湾省拥有16个县市460万客家人,可见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沉淀深厚。对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的研究,可防范“台独”、“港独”,有力打击、揭穿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为解决南海争端,论证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领地,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门提供文化自信。(5)改正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无用论”的错误观点。避免“天下客家一个样”的重复建设。为客家专题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提供个性依据和理论支持。

    生活在一个多元化,又专注与经济增长,自由市场与技术速度和效率的世界。社会内部的群体最重要的不只是物质资源,它们特别需要的是使他们能够掌握与解释周围世界和它们在其中的位置的知识资源。要解剖这一匮乏的文化僵局需要特定文化的介入。笔者认为这就是我们比从前更需要对客家文化与风水文化研究的原因。尤其更要注重这一文化研究方法策略的取舍。由于对于大多数客家人来说,当今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于理解,越来越模糊不清。所以,最为需要的是客家人能够“解读”其自身的文化,理解他们在建构这一文化的多重作用,质询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517在全国学习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

    []刘大钧:《周易概论》(修订本)巴蜀书社出版社 2016年版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社

    []丘恒兴:《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林开钦:《论汉族客家民系》

    [] 《辞海》:第六版彩图本P0618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年版

    [] 郑同,点校:《四库全书》华龄出版社

    []高敬编著:《党员干部活学活用的国学经典》人民出版社 2013年版

    [] 郑同,点校:《地理五绝》华龄出版社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县城杨仙大道(客家文化城) 
    邮编:341100 电话:0797-4431590 4446676 传真:0797-4431590 E_mail:jxgxhakka@126.com
    Copyright ©2014 江西客家博物院-版权所有 赣ICP备17009353号-1 技术支持:赣州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