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赣州天气:晴天多云
客家文化
  • 客家摇篮
  • 客家民俗
  • 姓氏文化
  • 堪舆文化
  • 客家非遗
  • 专题浏览
  • 客家摇篮
    当前位置:首页 > 客家文化 > 客家摇篮
    手工红糖与客家女人
    日期:2021-08-16  来源:
    字号:

           自西晋永嘉之乱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客家先民迫于战乱、饥荒等渐次南迁至赣、闽、粤毗连地区,他们走进茫茫大山里,辟野拓疆,耕山种水,安家落户,“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由于田园稀少,土地贫瘠,谋生不易,客家男人多远走他乡,外出营生,女人则留守家园,种田、耕地、操持家务、教育小孩、纺纱织布等,既要料理家务,照顾老小,又要出门干活,举凡上山砍柴、下地耕种均一肩承担,形成“男外出,女留家;男工商,女务农”互补型的家庭模式。英国学者爱德尔在他所著的《客家人种志略》称:“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说:“在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最值得赞赏的当推客家妇女了”。漫长的岁月中,客家女人如何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如何保持“上山砍柴、下地耕种、料理家务、教育小孩”的体力?走进客家,你会发现陪伴客家女人一生的三件宝贝:红糖、酒娘和蜂蜜,正是因为它们对客家女人的精心呵护,客家女人才能保持充沛的体力,一肩挑起家庭的重担。今天,我们就聊聊陪伴客家女人的三宝之一:红糖。

    红糖的原材料是甘蔗。我国最早有关甘蔗的记录出现在屈原《楚辞·招魂》的“腼鳖炮羔,有柘浆些”,柘就是甘蔗,柘浆就是甘蔗汁,说明战国时期就能对甘蔗进行原始的榨汁加工。晋代,竹林七贤嵇康的孙子稽含在其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中记录了甘蔗的形状、种植地和当时蔗糖的制作方法。

    传统意义上的手工熬制红糖出现在唐代。大唐盛世甘蔗的种植扩大,消费量也明显增加,原来的曝晒法制糖因为效率低下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遣使“摩揭它”(现印度比哈尔邦南部),学习制糖技术,大大提高了制糖效率一直沿用至今。手工红糖熬煮法由此而来,从唐代出现的手工土法制糖一直沿用到现在,流传在客家深山里,延续了一千多年。

    客家细伢仔生病了,大人端一碗红糖姜茶让其喝下,驱寒发汗,一、两天便好了;女孩们做了小大人,每次都喝红糖水排恶露;日常生活中,客家人蒸红糖酒酿蛋补血补身体;女人们生小孩做月子,喝的第一碗营养茶就是红糖姜茶,月子期间红糖姜茶、红糖酒娘蛋轮番上阵。可以说,客家人无论贫富,家家必备的营养品之一就是红糖。客家有一句老话叫“女子不能百日无糖。”这句话不无道理,据明·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砂糖(红糖)“和脾缓肝”、“补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恶露”。“红糖姜茶”、“红糖酒娘蛋”、“红糖水”……呵护、陪伴着一代代的客家女人甚至所有的客家人。(张旻新)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县城杨仙大道(客家文化城) 
    邮编:341100 电话:0797-4431590 4446676 传真:0797-4431590 E_mail:jxgxhakka@126.com
    Copyright ©2014 江西客家博物院-版权所有 赣ICP备17009353号-1 技术支持:赣州红浩网络
    赣公网安备36072102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