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赣州天气:晴天多云
社会教育
  • 杨公祠风水教育
  • 客家文化教育
  • 对外宣教
  • 客家文化教育
    “东方的古罗马”——客家人的民居
    日期:2014-09-15  来源:
    字号:

      江西客家人民居主要有厅屋组合式和围屋两种。
      “厅屋组合式”民居最简单的组合单元是“四扇三间”,也称“三间过”,即一明二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次间为室,厨房、牲舍、厕所等一般傍房搭建或另建。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后两栋,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这样便构成了一幢封闭式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两堂式”,俗称“上三下三”、“上五下五”。在此基础上,如果以后需要扩大规模的,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横屋的进深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平面成倒“凹”字形。正屋与横屋间留一通衢,称“巷”或“塞口”,闽粤称“横坪”。通衢前后对开小门,巷中相应留竖向天井,以采光排水。横屋各房间门均朝巷道开。正屋从腋廊处开门通往巷。这样便以正屋的正厅为中轴线,加上两侧的巷和横屋,构成了一幢通称为“两堂两横”式房屋。这种民居还需要扩建的话,便可在横屋外侧对称继续增加类似的巷和横屋,这可相应称两堂四横、六横……也可在正屋之前隔以天井、腋廊,再建一栋三间或五间式正屋,使原来的前栋和前厅变为中栋和中厅,而后建的这栋则称为前栋和前厅,同时再将两侧的巷和横屋向前推齐。这种由三栋正屋和两排横屋组成的房屋,便称“三堂两横”式。随着宗族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三堂两横式还可扩建为“三堂四横”、“三堂六横”等等,直至发展为民间所说的“九井十八厅”或“九厅十八井”这样的大屋场。“九井十八厅”或“九厅十八井”虽说法不一,但从规模上说,都是进深和面阔方面的拓展,是赣南客家人建房追求的最高境界。
      围屋是一种空间体量硕大,四角构筑炮楼的方形建筑体,防御功能极强,对外实行封闭,并为一个父系大家庭的成员提供家、祠、堡三种使用功能的天井式民居。赣南围屋数量多、保存完整,至今仍保存有500多座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安远、信丰、寻乌等县。这些围屋大至上万平米,内可居数百人,如龙南武当镇的田心围,最多时曾住过900多人,小的仅三五百平方米,如龙南县里仁乡的猫柜围,围内仅住一户人家。赣南围屋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民国初年以后便基本上不建了。现存最早的两座围屋是龙南杨村乌石村的盘石围(约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和杨村的燕翼围——建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
      2000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系主任、著名学者片山和俊教授来到赣南,走访了赣南星罗棋布的围屋,大为感慨:“赣南围屋的构造上并不复杂,但它的大尺度、大空间、大容量集居住、城堡、宗教信仰、议事厅和中心广场于一体,如此宏伟多功能的民居为世之罕见,令人感到震憾!”是的,看了围屋,就象读了一本建筑教科书,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得到许多启发,这种感觉犹如日本人初看影响了整个欧美建筑的古罗马建筑一样,他认为:“赣南围屋是东方的罗马”。
      2001年2月2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以“客家人的围屋”为题向全世界将赣南围屋进行了展示,使赣南围屋顿然声名鹊起。2003年,“客家围屋”入选为“赣南十景”;同年,关西新围、燕翼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关西新围所在的龙南县关西镇与上宝围所在的于都县上宝村、东升围所在的安远县镇岗村等5个古村(镇)一起列入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镇)。
      除围屋外,江西境内还保存有大量充满人文气息的客家古村,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赣县白鹭,赣江十八滩险礁造就的赣县夏府,以大豆而成市的信丰古陂,人才辈出的南康卢屋村,状元罗洪先与之有不解之缘的会昌庄埠等等,这些古村内,宗祠如林,附着于宗祠建筑各个局部文化元素无处不在,如上犹的门榜文化彰显宗族渊源,门楣窗础壁柱顶上的雕刻则巧妙利用动植物图案的“谐音比拟”,充满象征寓意地传达江西客家人对美好生活和向往和追求。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县城杨仙大道(客家文化城) 
    邮编:341100 电话:0797-4431590 4446676 传真:0797-4431590 E_mail:jxgxhakka@126.com
    Copyright ©2014 江西客家博物院-版权所有 赣ICP备17009353号-1 技术支持:赣州红浩网络